铭记历史,吾辈自强--李红印的骨病医学传承

2025-07-07

118f8c89-b254-4e01-a685-499b5cdbf4fa.jpg

药香浓郁而凝重,弥漫在衡水仁安中医骨科医院的走廊里。2025年7月7日清晨,我踱步于病区,浓郁气息如一条无形纽带,牵动心神,引我回溯起家族百余年的跌宕路途。

我的外高祖杨存远先生,曾拜骨病名医童宪洲为师,潜心研习膏药熬制。时值庚子年八国联军铁蹄踏入中华,山河破碎之际,杨存远抱着药钵药方,躲入僻静乡野,在炮火硝烟缝隙里守护着那缕药香,如守着风雨飘摇里一盏不灭的灯火。待到外祖父杨育才承继衣钵时,军阀混战,兵戈不息。他背着药囊,跋涉在干裂的黄土地上,为无数被战争碾碎的骨头带去希望。那药囊上沾染了层层叠叠的尘土与血迹,如同古老大地被创伤之后留下的斑驳印痕。

然而,真正铭刻入骨的,是七七事变那一年。卢沟桥炮声一响,神州大地瞬间血泪横流。外祖父杨育才的医者心肠,早已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了。他毅然投身于冀中平原的青纱帐中,成了游击队里那位没有枪、却用双手拯救生命的郎中。

一次,十五岁的小战士膝盖骨被子弹击得粉碎,躺在简陋草铺上,面如土色却咬着木棍不叫一声疼。杨育才借着微弱的油灯光亮,小心翼翼取出弹片,再用家传黑膏药敷于伤处。那膏药熬煮自深夜的药炉,熬煮于血泪交织的黑暗年月,药香浓烈而深沉,在简陋棚里弥漫开来,似乎凝聚了不屈的力量,也传递着无言抚慰。少年战士伤口逐渐结痂痊愈后重返战场,临行前,将一块削得光溜的桃木赠予杨育才道:“先生,待得胜归时,我定要寻您,重新好好磕头谢恩!”杨育才抚摸着桃木,无声地点了点头,木块上仿佛还残留着少年咬牙的体温,那热力灼热了他的手心,也烫痛了他的心。

寒来暑往,古方源黑膏药传至我手中。少年战士赠予外祖父的桃木,后来被精心制成药杵,如今正静静卧在药柜一角。我常手握此杵,在药臼中研磨草药,每每那沉实木纹摩挲掌心,便如抚过时间凹凸不平的脊梁。我于此古老基业上奋发图强,潜心钻研,终于研制出保守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特效药物。膏药熬制过程里,药杵沉稳地捣着药,药香氤氲缭绕,百年前少年战士忍痛咬紧木棍的情景,与今日我手中研磨救人之药的实感,在香气中奇妙地交织重合了。熬药之时,药香弥漫蒸腾,仿佛百年悲壮岁月在药炉里翻腾,弥漫着无声的壮烈与疗愈的温热。

而后我成立了衡水仁安中医骨科医院,将这百年药香安置于敞亮的楼宇之中。今日,我走过病房,看一位位患者舒展眉头,此情此景与膏药散发的温热气息交融一处,令人心头亦暖。那位曾因股骨头坏死而卧床的工人模范,经古方源膏药和我的专利技术精心医治后,如今已能重新挺立起来。他出院时紧握我的手,眼中泪光闪动:“李院长,您可真神!我又能干活了!”他声音微颤,却充满重生的力量。我凝望他远去的背影,步履虽缓却坚实,如同时间踏过废墟后重新生长的希望。

窗外,2025年的阳光清澈明亮,安详铺展。我缓步踱至熬药房,看古方源黑膏药在文火中慢慢融化,深沉药香如历史低语般弥漫开来。那药香里积淀着外高祖于庚子国难时护药奔波的仓皇,凝聚着外祖父于青纱帐中救治战士的烽火印记,更承载着今朝我们守护万民康健的仁心。那药香所抚慰的,何止是病骨伤痛?它浸透的,更是百年间被刺伤的民族筋骨与灵魂。

那药香仿佛也轻轻拂过卢沟桥的石狮子,飘向岁月深处——疗骨之药,从来便连着疗国之魂。当晨曦之光透过窗户,温柔洒在药炉之上,黑亮的膏药正无声地氤氲着它的深沉气息。这气息里,既沉淀着祖先在烽火中的坚守,又升腾着生命于新晨中重新站起的蓬勃力量。山河重光,药香如故,疗愈的,是曾经破碎的骨骼,亦是世代不灭的心魂。


分享